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章:信手拈来的故事 (第1/2页)
“得勒,我借您老吉言。”陈歌笑道,“现在鉴定出瓷瓶就是有问题,我们肯定是要向文娴婉提出要到走一部分的瓷瓶回去做鉴定的,文家瓷器应该不少,她要是给我们一些普通的瓶子我们想要拿捏住只怕没那么容易。”
应笙笙:“瓶子当然不能是她给什么我们拿什么了,挑瓶子的时候我给我妈打电话,让给她帮我挑。”
她是不会看瓶子,可自家老妈会啊,再不济让她叫上两个懂瓷器的鉴定专家,一起辨别一下,总会发现点东西的。
文娴婉的瓷器馆位于源安镇上,从市局开车过去出了市中心后还得开一个小时的高速才能到。
源安镇整体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,房屋建筑清一色的两层小楼,白墙青瓦,石板小道,一条河流将小镇一分为二,虽然已经通了自来水,但镇上还是有不少的居民会带着自家的衣服来到河边浣衣,闲话家常。
应笙笙看着清一色的建筑,门上又没有门牌号着实有些头疼:“得,导航在这里都失效了。”
“欸,大叔,麻烦跟你打听个地。”应笙笙看到一个挑着扁担的大叔路过赶忙追了上去,“麻烦跟你打听一下文氏瓷器馆在哪啊?”
大叔打量了两人一眼,脸上颇有些不耐烦的意味,外面刮了大风冷的很,估摸着是想要赶紧回家避避寒了:“什么地?”
陈歌立马陪笑道:“文氏瓷器馆。”
大说狐疑的看了他俩一眼:“怎么的?买瓷器啊,她们家的瓷器可贵着了,老板还势利眼的很,你们要是没点钱估计连门都不给你们进。”
两人立刻意识到什么,大叔口中的文娴婉和他们得到资料上的形容好像有很大的出入。
应笙笙看了眼大叔扁担挑着的箩筐里装着不少的大白菜问道:“叔,你这白菜自家种的吗,长得不错啊。”
“长得好有什么用,那么冷的天都没什么人出街,买菜的都看不到几个。”提到自家的菜大叔脸色着实不怎么好,本来就是靠着种那一亩三分地为生,庄稼人靠天吃饭天气要是不好影响收成不说就贩卖都成问题。
应笙笙立刻摸了下口袋,想起自己的包还扔局里没带出来,转头看向陈歌:“带钱了吗?”
“带了。”陈歌立马反应过来她想做什么,“叔,你这菜我们都买了,能不能帮我们一把送到车上。”
“这两筐你们都买了?”大叔有些惊讶,他这两大筐的菜数量可不少,要是全买回去了估摸着能吃半个月了。
应笙笙:“对,我们都要了,菜不错很新鲜,自己吃不完可以送朋友同事什么的,就当我们能带回去的特产了。”
听到这话陈歌着实有些想笑,用大白菜做特产的还真是没听说过,可要给自家副队一个面子,这笑愣是给他憋了回去,忍的确实有些辛苦。
应笙笙拿起手机微信给他转了两百块钱:“付钱,我微信转你了。”
“得令。”陈歌很是帅气的掏了钱,大叔把菜卖了后脸色都好了很多,和两人说话的口气都是轻松愉悦的。
大叔名叫吉良哲,土生土长的源安镇人,对镇上的事情了如指掌宛若行走的镇中日志。
三人找了个小路边小茶摊休息一下,应笙笙问道:“叔,你刚刚说文氏瓷器馆的老板性格好像不太好相处是怎么回事?”
大叔没有回道问题,反倒是先问了他们的来历:“我看你们俩应该是城里人吧,怎么好端端的会来这?”
“我们是临城来的,家里的老爷子这不要过生日了嘛,又喜欢瓷器,我们兄妹两个打听到文氏瓷器很有名,好像还听说他们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,所以就想过来看看能不能淘个合适的物件回去给老爷子当礼物。”应笙笙说道。
当了这么多年的刑警,在不能暴露案件情况下如何打听到情况则全靠编的一手好故事,为了锻炼这个能力,喻局还每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编故事大赛,最后一名的还要给大家当众表演才艺助兴。
这么社死的“奖励”大家当然都不愿意拿最后一名,这不编故事的本事都一溜一溜的,说的还都情真意切的完全看不出是胡诌的事情。
大叔见两人的神情真挚也就相信了,所以好心提醒道:“文氏的瓷器不错倒是真的,不然也不会这么受市领导的重视不是,但他们现在那个老板是真的不怎么样。”
听到文娴婉大叔的表情那叫一个肉眼可见的嫌弃:“以前这文氏瓷器馆的老板还不是文娴婉,而是她姐文玲琅。”
“文玲琅脾气倒是非常好,对谁都和和气气的,很好相处,后来她生了病没过多久人就没了,文家这一辈又只有两个女儿,所以文氏瓷器馆就传到了文娴婉的手里。”大叔说道,“而这文娴婉可和她姐不一样,这个人小气又记仇,斤斤计较唯利是图。”
关于文氏瓷器馆换老板这件事他们自然是知道的,如果这么明显的消息都调查不到的话那可能是要被写检讨的。
大叔继续道:“文家这姐俩长相一模一样,但脾气真的是天差地别,以前文玲琅还活着的时候文娴婉还要忌惮一些,她姐没了后就开始到处找媒体引噱头给瓷器造势,前些年瓷器馆在她姐手里经营的时候因为一直秉持着什么……什么匠心精神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